選 單
四、民宿特色

當出在整建這片土地時,即以永續的概念出發,以保留原始的風貌為首要考量。期待能將民宿的淳淨之美,自然融於山林中。因此不論從建築、農業生產、自然生態、人文等方面,均期待能在兼顧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的情況下,使其特色自然呈現。

(一)建築特色

  1. 大門

    由六根長短不一的石柱所構成,其中最長的石柱高達5.3公尺,接近二層樓高,總重約18公噸,是分別來自個印尼、越南的玄武岩。

    其大門的造型設計,係由劉先生(註二)本人,與要好的同學黃泗山老師,及許協賀先生,共同採圖設計,並協助監工完成。完工後,曾吸引雕刻大師朱銘先生,親自蒞臨參觀,只可惜當時主人不在家,無法進一步做經驗交流。

  2. 石片步道

    在七里山瑭的園區內,幾乎看不到水泥地,所有的步道都是劉先生本人,與貴人曾先生,一片一片的將石片從河床搬運回來,鋪在園區的土地上。這還要感謝二位具有藝術天份的姐姐,協助設計出造型美觀,流暢自然的步道,使七里山瑭能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,呵護這片美麗的土地。

    踩在這樣的泥地上,山風徐徐吹來,聆聽蟲鳴鳥叫,人生最大的樂趣,莫過如此。

    3、藝術造型廁所

    園區內有處造型奇特的廁所是由埔里知名的跤趾陶藝家,許坤揚先生設計,並協助建造。其間為幫劉先生解決資金問題,大家決定自己動手蓋。於是假日裡,可看到一家老小,有的四處撿石頭,小小孩則邊做邊玩,把石頭一顆顆丟進地基裡。

    就這樣在大家合力的分工下,我們的廁所終於完工了,我們只花了不到一半的費用,便達成了。至於外型美不美?見人見智,但那份情實令人銘記在心……


(二)農業特產

園區內遍植許多台灣珍貴的原生樹木,如:七里香、牛樟、紅檜、真柏、肖楠、五葉松、台灣櫸木……,每一株樹都經過主人細心雕琢,整個園區宛若一個植物園,不僅環境幽雅空氣清新,園區的作物更為其帶來不少經濟效益:


  1. 牛樟:立於大門兩側的牛樟,是園區的鎮園之寶,只見它優閒的立於園中,殊不知,其身價凡,枝葉、種子已為主人帶來可觀的收入。

  2. 咖啡:園區內隨意可見的咖啡樹迎風搖曳,所產的咖啡豆除了用來招待客人外,更有不少客人遠道而來,只為了品嘗「松根咖啡」的獨特風味。

    竹林:後山的竹林為餐廳供應了新鮮美味的竹筍,更為來住宿的客人,提供摘採的樂趣。除此,竹林內野生的瓦氏鳳尾蕨,更是識途老饕眼中最樸實的佳餚野味。

    木瓜:恣意生長的木瓜樹,總默默佇立於園區的外圍,無需刻意照顧,但總能結實纍纍,長年供給餐廳使用幾乎沒中斷過。所產的木瓜,涼拌、煮湯兩相宜。

    阿嬤的菜園:菜園是婆婆運動及變魔術的地方,她最喜歡在菜園種各式各樣的菜,當有人誇她種的菜好吃時,臉上露出的是靦腆及滿足的笑容。所種的青菜因為不灑農藥,雖然外形不甚漂亮,但因為有阿嬤濃濃的愛,嘗起來是另一番滋味。當菜價節節高漲的同時,阿嬤的菜園儼然成了我們餐廳抗漲的避風港了。


(三)自然生態的樂園

為維持生態的平衡及多樣性,園區內並不噴灑農藥,讓各種物種有其生存的空間。例如:


  1. 獨角仙:每年七月開始,獨角仙會悄悄現身於白雞油樹上,有時一棵樹上便有十幾二十隻,常會讓造訪的客人,驚呼連連呢!

  2. 豎琴蛙:是一種棲息於埔里、魚池附近稀有的蛙類,外型非常獨特漂亮。記得有位小朋友對於青蛙情有獨鍾,整晚一直期待能抓隻青蛙來觀察,後來費了好大的勁,終於抓到一隻豎琴蛙,當他從圖鑑中確認出青蛙的身分時,驚喜之情,溢於言表。

  3. 蝸牛:不論是樹的枝幹或是牆壁上,隨處都可看見一隻隻調皮搗蛋的蝸牛,有時會興起想把牠一舉殲滅的衝動。但想想,偶爾夜空中會飛來隻隻的螢火蟲,豈不美哉!且讓這食物鍊生生不息吧!


(四)人文特色

民宿主人劉先生,本身就是一位文藝愛好者,收藏許多古物字畫,園區的一草一木、一景一物,就在他的細心雕琢下,日益精妙。更樂於與同好交流,七里山瑭儼然成為各藝術家的展場。


  1. 在旅行中遇見藝術

    與埔里當地藝術家合作,將藝術展覽融入民宿經營中,透過彼此人脈的交流,達到魚幫水,水幫魚的目的。不僅能提高遊客旅遊價值的滿意度,對民宿本身的形象氣質,更於無形中提升了不少。

  2. 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

    一個樸實自然的環境,一份真情肯綮的心,總能吸引許多同好,在這兒佇足停留,或閒話家常,或一起品味山城內獨有的風土民情。與三五好友共享,如張可久詩中所言:「山中何事?松花釀酒,春水煎茶」的樂趣。
五、人物側寫


(一)靈魂人物—七里山瑭のㄚ嬤

沒有阿嬤的付出,就沒有今日的七里山瑭,每一分地都是阿嬤年輕時辛苦攢錢買下來,她總把最早甜美的果實留給子孫分享。

天剛亮,阿嬤早已在園子裡轉了好幾圈,或挖竹筍或修剪枝葉,或早已時過正午,她仍頂著炎炎烈日,在豔陽下工作,不肯稍事休息。唯一的期盼是希望七里山瑭能在這業界,闖出一片天。

看著阿嬤日漸佝僂的身影,仍堅持一點一滴慢慢的用小石頭,堆砌出一道道防水的坡崁,她總是以她的汗水來呵護這片土地,身為子女的我們,更願意效法阿嬤不畏艱辛的精神,為這片土地無怨無悔的付出與奉獻。


(二)園區的小小員工

民國九十二年剛開始整地時,小女兒才剛滿四歲,家中三個小孩總放任他們在園區,自在的追逐嬉戲。時而爭執哭鬧,時而又玩在一起,而我總無暇顧及。每每看到湖畔全家出遊的景象,對於孩子們,我的心裡多的是歉意。望著園區偌大的土地,猶如千頭萬緒,不知從何開始整理,望著、望著,頓時一片茫然……

家中的三位小小孩,經常在園區中擔任跑腿的救火部隊,有時為大人端茶送水,有時負責傳話,協助做些簡單的工作。不僅如此,更有一次還為全家解決了晚餐問題。

在開幕前夕,一批草皮在下午進到園區,全家立刻總動員,期盼當日把草全數種完。沒想到,努力工作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,一下子就晚上八點多了,大家饑腸轆轆,但大人的工作還是停不下來。就讀小二的大兒子,在大人口頭指揮下,為我們做鬆餅。因為不會用,鬆餅粉與水的比例也沒抓好,烤出來的鬆餅軟趴趴的。僅管如此,這獨一無二的鬆餅,在當晚卻成了全家人的美味。直到現在,那幕幕景象,那甜美的滋味,至今仍常留心中。

家中的小公主,也從協助端茶送水的小小服務生中長大了。現在的她,雖然才剛上國一,但已能煮出一壺壺香醇的咖啡;七里山瑭也在全家人的呵護下,更加瑰麗耀眼。紙長筆短,只要老天爺不嫌棄,七里山瑭的故事總會繼續寫下去。